
飞播造林(种草)技术规程DB61T321-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飞播 造林 种草 技术规程 DB61T321 2025
- 资源简介:
-
《飞播造林(种草)技术规程》讲解了飞播造林(种草)的术语和定义、基本条件、主要树(草)种选择、种子(种根)要求与处理方法、施用材料与设备标准、作业设计与准备、播种时机与方式、播种后管理与保护措施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定。规程强调开展飞播造林前应充分评估立地条件,包括气候、降水、温度、土壤类型、地形地貌以及原有植被状况,确保适宜进行飞播作业。不同生态区域需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优势树(草)种,明确提出了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推荐,并对种子的采集来源、千粒重、净度、发芽率等质量指标做出细致规范,部分树种还提出使用种根替代实生种子的要求。为提高出苗率和保存率,种子需进行催芽、包衣、丸粒化处理或与其他辅助材料混合造粒,增强抗逆性与识别度。规程规定了飞行作业的基本参数,包括飞行高度、速度、导航精度和定位系统要求,确保播种均匀覆盖目标区域。播区应设立标桩、设置空中地面标志以配合航向规划,并提前清理障碍物,保障飞行安全。明确了飞机类型的选择、维护保养要点以及药剂的环保合规性。针对播种后的管理,提出封山禁牧、防火防盗、病虫害监测、植被恢复情况调查及必要的人工补植措施,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整套规程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生态适应性,旨在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恢复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飞播造林(种草)技术规程》适用于从事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退化草原恢复等工作的林业、农业与生态环境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单位、施工运营企业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地形复杂、人工造林困难的山地、沙地、荒坡等区域的飞播作业项目。具体适用对象包括省级以下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单位、航空植保公司、种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时参考使用。该规程可作为飞播造林(种草)项目立项、方案设计、质量控制、验收评估和技术培训的重要依据,有助于规范行业技术标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