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退化天然林修复技术规范DB61T1987-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岭 退化 天然林 修复 技术规范 DB61T1987 2025
- 资源简介:
-
《秦岭退化天然林修复技术规范DB61T1987-2025》讲解了针对秦岭地区退化天然林开展系统性修复的技术框架与实施标准,描述了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技术路径及具体操作要求。该规范确立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的修复理念,强调在尊重生态系统原生性和地带性特征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分类施策的方式对不同退化程度和类型的天然林进行精准修复。规范详细划分了退化天然林的等级和类型,依据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建立评估体系,并据此制定差异化的修复模式。对于轻度退化林地,主要采取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促进自然更新等措施;中度退化区域则引入补植补造、乡土树种引入、林下植被调控等人工辅助手段;重度退化区域允许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开展适度的人工重建,但严格限制外来物种使用,突出乡土植物和原生林分结构的恢复。技术规范还明确了整地方式、苗木选择、种植密度、抚育管理等关键技术参数,并提出了生态监测与成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要求建立长期动态监测机制以评估修复效果。此外,规范强调跨部门协作、社区参与和政策保障的重要性,倡导将退化林修复与区域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相衔接。
《秦岭退化天然林修复技术规范DB61T1987-2025》适用于林业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自然保护地管理单位以及从事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机构。该规范特别适用于在秦岭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开展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决策管理人员。同时,高校与研究机构在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可将其作为技术参考。涉及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相关从业人员也可参照本规范执行。其科学性与地域针对性也使其成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性生态治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升秦岭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