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沙地土壤改良程度评价技术规范DB15T4215-2025.pdf
《流动沙地土壤改良程度评价技术规范DB15T4215-2025》讲解了流动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改良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技术流程,系统规定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内流动沙地治理后土壤质量提升程度的标准化评估方法。该规范明确了评价所涉及的指标体系构成、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测定程序、评价计算模型及等级划分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档案管理要求。规范构建了一套涵盖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以及脱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等土壤酶活性指标,同时引入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度、厚度与类型,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与真菌)DNA拷贝数等生物学参数作为关键评价因子。所有指标均依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测定,如引用NY/T系列土壤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微生物数量,确保数据科学性和可比性。样品采集强调时间窗口为每年8月至10月,在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恢复样地中设置1 m×1 m样方,采用对角线法混合采样,分设风干样与冷冻保存样,分别用于常规理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测定。评价采用综合赋值法,各指标根据其在土壤改良中的贡献设定赋分区间,通过累加得出综合得分S,依据S值将改良程度划分为“优(S>86.7)”、“良(73.4<S≤86.7)”、“中(46.8<S≤73.4)”和“差(S≤46.8)”四个等级,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评价的转化。附录A详细列出了各项指标的赋分标准,附录B提供了qPCR分析中引物序列与反应条件的技术细节,增强了规范的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流动沙地土壤改良程度评价技术规范DB15T4215-2025》适用于从事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草原与林草植被恢复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环境监测单位、生态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以及地方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该标准特别适用于在内蒙古高原及其类似生态环境区域开展的流动沙地治理项目成效评估,可用于人工植被建设、封育恢复、生物结皮培育、土壤结构改善等生态工程的后期验收与长期监测工作。此外,环境评价咨询公司、第三方检测机构在进行土地退化评估或生态补偿核算时也可参照本规范实施土壤改良效果的量化评价。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从事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人员,本文件提供了标准化的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科研指导价值。通过统一评价尺度,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治理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政策支持依据的可信度。
链接地址:https://www.aqrzj.com/doc/408587.html
关键词语:流动 沙地 土壤改良 程度 评价 技术规范 DB15T4215 2025
版权声明:安全人之家所有安全资料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设施番茄宜机化高效栽培技术规程DB15T4210-2025.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