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DB11T1404-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学校 校园 评价 技术 DB11T1404 2025
- 资源简介:
-
《高等学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讲解了针对高等校园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体系。它不仅对评价所需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要求学校需具备连续3年的碳排放数据,并按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 服务业》(DB11/T 1785)的要求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和编制碳排放报告,还全面构建了低碳校园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如校园碳排放强度(单位建筑面积或人均碳排放量)、低碳管理(组织机构、低碳规划与实施方案等)、低碳文化建设(包括低碳教学、科研、宣传与实践活动),以及低碳运行方面的指标。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出了评价得分的计算方式及碳排放强度的具体计算方式,并引入“约束值”、“平均值”和“先进值”作为
《高等学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DB11T1404-2025》讲解了低碳校园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具体实施程序,适用于对高等学校的低碳建设进行全面评估。导则中明确了碳排放的定义及分类,特别是新增了“约束值”、“平均值”和“先进值”的术语,分别代表校园碳排放控制的最低要求、一般水平及先进目标。技术标准中还修订了低碳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供了详细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和打分规则。其中,校园碳排放强度的衡量指标包含单位建筑面积和人均碳排放量两种模式,通过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提供的工具,为统计校园用能人数、评分细节及评价报告编制提供了指导。文件强调数据质量和碳排放报告的管理,并明确了不同高校类型应采用的排放限值标准,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
《高等学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与运营管理,特别针对北京市内的各类高等院校及相关后勤管理单位。该标准为学校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实施节能改造及优化运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它也可为教育部门及相关政策制定机构在推进低碳示范校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施方面提供支持。此外,标准中的碳排放计算、管理要求与评价流程亦可供从事校园规划、绿色建筑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以及第三方评估的专业单位参考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