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生境分类和多样性评价技术导则DB11T2484-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流 生境 分类 多样性 评价 技术 DB11T2484 2025
- 资源简介:
-
《河流生境分类和多样性评价技术导则DB11T2484-2025》讲解了北京市针对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所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生境分类体系与多样性评价方法,描述了一整套从理论定义到实地操作的完整技术流程。该导则明确了17种典型河流生境类型,涵盖边滩、心滩、河心岛、浅滩、急流、跌水、深潭、卵砾石底质等多种物理性生境,并对各类生境的空间位置、地貌特征、水文条件及植被覆盖情况进行了具体界定,赋予每类生境唯一的编号以支持科学识别与数据管理。导则提出了系统性的调查方法,强调一年一次的调查频次,优先在夏末至秋初平水期开展,采用“河段—调查单元”分层结构进行空间划分,确保代表性与可比性。调查方式推荐遥感解译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技术路径,根据不同河道宽度明确遥感影像分辨率与波段要求,特别是对于5米以上宽河道需使用亚米级多光谱影像,而窄河道则推荐无人机或直接野外调查,以提高识别精度。针对遥感难以判读的生境如沉水植物、木质残体等,必须通过现场踏勘予以确认。在评价方面,导则构建了基于生境类型数量统计的多样性评估框架,依据各河段调查单元内记录的生境种类数作为核心指标,反映区域生境丰富度,相关成果需按规范格式填入附录中的评价表单,形成可归档、可对比的基础生态数据。该标准引用了HJ 1166等国家生态调查技术规范,确保方法学的权威性与一致性,同时提供了典型生境照片与表格模板作为资料性附录,增强了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河流生境分类和多样性评价技术导则DB11T2484-2025》适用于从事河流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实施、流域环境管理及水资源规划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机构和管理人员。适用行业领域包括水务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建设、自然资源调查以及科研教育单位中的生态学、水文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方向。尤其适用于需要对北京市域内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或开展长期生态监测的项目团队。由于该导则结合了遥感技术与野外调查,因此也适合具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应用。同时,其清晰的分类体系和评价流程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开展生态空间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实现精细化、科学化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