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水入侵灾害预警技术规程DB37T4934-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水 入侵 灾害 预警 技术规程 DB37T4934 2025
- 资源简介:
-
《海水入侵灾害预警技术规程DB37/T 4934—2025》讲解了海岸带区域海水入侵灾害的系统化预警技术流程与实施方法。《海水入侵灾害预警技术规程DB37/T 4934—2025》描述了从数据准备、灾情评估、概率计算到预警等级确定及成果报告编写的全过程,建立了标准化、可操作的技术框架。该文件明确了预警程序的五个核心阶段:数据准备、灾情评估、概率计算、预警等级确定和成果汇编,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在数据准备方面,要求收集含水层类型、厚度、涌水量、离岸距离等水文地质参数,并以不小于500 m×500 m的栅格格式存储,确保空间精度。监测数据需依据HY/T 0314—2021标准开展地下水位、电导率、氯离子、碳酸氢盐等关键指标的观测。灾情评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设定7个评价因子及其权重与赋值规则,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灾情评估指数Z,并据此划分为无灾情、中等和严重三个等级。概率计算部分引入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基于不少于9个监测点的长期数据,构建半方差函数并进行克里金插值,通过千次以上模拟生成氯离子浓度超标(250 mg/L)的空间概率分布图,量化入侵风险概率。最终,结合灾情等级与入侵概率计算预警指数,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预警等级,实现定量化分级预警。文件还规定了预警成果汇编报告的编制内容与格式要求,强化结果的可视化表达与追溯能力,提升决策支持效能。
《海水入侵灾害预警技术规程DB37/T 4934—2025》适用于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地质与水利勘察单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科研和技术服务单位。该规程特别适用于山东省沿海地区及其他具有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的海岸带区域,服务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咸淡水界面动态监控、滨海城市供水安全评估等领域。对于涉及地下水超采治理、海平面上升应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政府机构和工程设计单位,本文件提供了科学的风险识别与预警技术支持。此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开展海水入侵机理研究、模型构建与灾害防控技术开发时,也可参照此标准进行实验设计与数据验证。通过规范化的技术流程与统一的评价体系,该规程为跨部门协同预警和灾害防控提供了可推广的应用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