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生态观测数据存储规范DB63T2462-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藏高原 生态 观测 数据 存储 规范 DB63T2462 2025
- 资源简介:
-
青藏高原生态观测数据存储规范讲解了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观测数据在存储管理方面的标准化要求,明确了数据分类、存储结构、命名规则及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该规范涵盖了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三类数据的存储方式,提出结构化数据应存入关系型数据库,半结构化数据宜转换为结构化格式后入库,而非结构化数据则需以原始格式保存,并通过建立索引和描述信息实现有效管理。在存储目录层级设计上,规定了最多不超过八级的分级结构,一级按行业划分,二级按生态要素分类,三级按年度归档,区域代码统一采用“TBP”标识青藏高原区域,确保数据组织清晰、可追溯。规范详细定义了数据库、数据表及数据字段的命名格式,数据库命名由区域代码、管理中心代码、分类代码和特征代码四部分构成,符合QX/T 233气象数据库命名标准;数据表命名包括行业代码、生态要素代码、扩展属性和对象类型,使用下划线分隔,便于识别与管理;字段命名则引入类型前缀(如V、C、D、Q)标识数据类型,结合要素存储代码和扩展属性,提升数据字段语义清晰度和系统兼容性。附录中提供了气象行业数据库与数据表的具体命名示例,增强了规范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青藏高原生态观测数据存储规范适用于环保、农业农村、林草、气象、水利、能源等行业在青藏高原区域内开展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数据管理的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该规范特别适用于从事生态观测数据库设计、建设与运维的科研单位、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技术管理部门,也适用于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整合工作。各级生态保护主管部门、气象服务保障机构以及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的单位均可依据本规范统一数据存储结构与命名体系,提升数据规范化水平、促进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共享。同时,对于承担生态大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技术开发企业和软件系统集成商,本文件提供了明确的技术依据,有助于构建标准化、可扩展的生态数据管理系统,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