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湿地植物多样性监测DB23T3953-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湿地 植物 多样性 监测 DB23T3953 2025
- 资源简介:
-
《黑龙江省湿地植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讲解了湿地植物多样性监测的系统性技术要求,涵盖了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规范。《黑龙江省湿地植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描述了从本底资料准备到样地布设、野外调查、标本采集、监测时间安排以及档案建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标准流程。该规程明确了所使用的坐标系为CGCS 2000,并规定了矢量数据来源包括行政区划、地形、道路、河流、湿地类型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等基础信息。监测对象聚焦寒温带地区典型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群落,覆盖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和藻类五大类群。在监测内容上,细化了各类植物需记录的指标,如种类、高度、盖度、多度、胸径、冠幅、郁闭度及健康状况,并强调对人为干扰活动及其强度进行详细记录。样地布设采用100 m × 100 m标准样地,每监测区设3个样地,内部嵌套不同层级的子样方用于分层调查。调查方法依据国家环保行业标准HJ 710.1和HJ 1169执行,确保科学性与可比性。同时,要求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展三次监测,提升数据代表性。对于新发现或标本库缺失的物种,必须采集标本并留存影像资料。此外,规程附有植物野外调查监测记录表,统一记录格式,便于数据归档与分析。整体技术路线兼顾可操作性与标准化,为长期生态监测提供可靠支撑。
《黑龙江省湿地植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适用于从事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相关科研工作的林业、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该规程特别适用于黑龙江省辖区内各级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国有林区及农业科研机构在开展湿地植被资源调查、生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长期生态监测项目时的技术指导。同时,也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生态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规范化外业调查参考。由于其依据国家标准体系编制,并融合了区域湿地特点,尤其适合在寒温带湿地区域推广使用,对于掌握黑龙江省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以及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