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光伏场雨水溅蚀沟防治技术规程DB23T3951-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光伏场 雨水 溅蚀沟 防治 技术规程 DB23T3951 2025
- 资源简介:
-
《草原光伏场雨水溅蚀沟防治技术规程DB23T3951-2025》讲解了在草原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针对因降雨引发的地表土壤溅蚀与侵蚀沟问题所制定的系统性防治技术规范。该文件明确了草原光伏场雨水溅蚀沟的定义及其形成机理,强调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防治原则。为有效遏制雨水对地表的冲刷破坏,规程提出在春季光伏板滴水线区域覆盖大孔径安全网作为预防措施,确保不影响原生植被生长的同时减少雨滴击溅导致的土壤流失。当出现明显溅蚀沟时,应立即开展治理工作,包括对侵蚀区域实施整地施肥,旋耕深度控制在10至15厘米,并施入不低于22500千克/公顷的腐熟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与结构稳定性。草种补播环节要求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如紫花苜蓿、星星草、羊草等,实行豆禾混播,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规程还详细规定了不同草种的播种量与适宜播种方式,鼓励采用混播或条播形式。播种床覆盖方面,推荐使用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或天然枯草等有机物料进行覆盖,并根据原生植被盖度高低设定8~12厘米或4~6厘米的不同覆盖厚度,在早春时期还需加设1200目大孔径安全网并进行镇压处理。科学管护部分指出应在覆盖物稳定后及时拆除安全网,避免阻碍植物生长,同时定期巡查排水护坡设施,保障水土保持功能。此外,文件要求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记录从整地到管护全过程的操作信息,确保可追溯性和管理规范化。
《草原光伏场雨水溅蚀沟防治技术规程DB23T3951-2025》适用于从事草原地区光伏电站规划、建设与运维的相关单位,特别是涉及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环境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农业资源管理等领域。该规程对电力投资企业、新能源开发公司、生态保护咨询机构、草原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校在草原光伏项目中实施土壤侵蚀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适用于我国东北及类似气候区(如寒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下开展光伏设施下垫面水土保持作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通过该标准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新能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扰动,实现绿色能源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推动“风光草”一体化生态型电站建设模式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